/ EN

为何电动汽车制造商竞相推进线束自动化?

发布日期:2025-02-05

汽车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尤其是电动汽车 (EV),它配备了传感器和执行器,用于调节和保护传动系统的各个方面。汽车线束(连接所有这些电气和电子电路)是电动汽车制造商购买的最大和最重的部件之一。它也是实现全自动化制造及其可能带来的好处的最后一道障碍。


车辆线束是车辆中安全关键部件,尤其是配备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ADAS) 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电动汽车。线束还为驾驶员便利功能(例如加热座椅、导航以及信息娱乐和通信系统)提供信号和电源。

图 1.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部件包含数百个温度、压力、位置、速度、电流、电压、气体浓度、水平、湿度和速度传感器——所有这些都需要电气连接。


然而,手工线束生产存在以下问题:


  • 手工加工:由于采用手工制作,线束的制造越来越复杂且成本越来越高。

  • 供应链复杂性: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因此大多数线束都是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生产的。然而,最终组装通常发生在距离生产地数千英里的地方,这给供应链增加了巨大的运输成本、复杂性和风险。乌克兰战争摧毁了供应链,并抑制了整体汽车销售,而许多线束都是在乌克兰为欧洲汽车市场生产的。

  • 质量测试:每条手工生产的线束都必须测试每条电路。这是因为该过程很容易出错。自动化布线可能只需要抽样测试,因为可以实现更一致的质量。

  • 订购过多:质量问题非常普遍,以至于一些汽车制造商高管表示,他们需要“订购过多”以确保库存充足且质量合格。对于典型的中档电动汽车,每条线束的成本约为 1,000 至 2,000 美元,因此每笔订单都会造成重大损失(和浪费)。

  • 规格过高:每条传统线束都必须使用绝缘线来防止短路,这会增加绝缘重量和成本。此外,电线通常必须比电气要求更重,以便能够承受在车辆组装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物理压力。给电动汽车增加不必要的重量会影响其续航里程,而续航里程较短意味着消费者希望为汽车支付更少的费用。

  • 装配返工:在最终装配过程中手动弯曲和扭曲线束时经常会遇到质量问题。

  • 维修和召回:保修索赔成本高昂,车辆召回成本更高。2022 年,CNET 报道称,日产因存在火灾风险召回了近 70 万辆 2014-2016 年 Rogue SUV。该问题是由密封不良的接线连接器引起的。同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 指出,电气系统故障和故障占所有车辆召回的 20%。

  • 声誉:召回事件对汽车品牌声誉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但可能高达数千万美元。


鉴于上述担忧,由欧洲区域发展基金资助并于 2023 年 3 月发表的研究得出结论:“线束行业的自动化仍然是最大的缺陷。尽管有研究成果和专利,但据我们所知,这些解决方案均未在现场实施,而且最先进的制造工艺仍然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

图 2.该五轴增材制造单元可以自动且安全地将裸导体或绝缘导体添加到具有简单或复杂 3D 形状的组件中。


克服生产挑战

为应对线束挑战,人们进行了多次尝试。一些制造商尝试实现线束生产自动化,但存在局限性。大多数自动化机器只是将电线捆扎在一起,在某些情况下,将连接器固定在电线末端。不可避免地,仍然需要手工操作,例如目视检查端接、将线束固定在一起以形成完整的线束,以及确保电线在此过程中不会缠结或损坏。


此外,传统自动化尚未解决与重量、易碎性或供应链物流相关的问题。但有一种新的混合增材制造和自动化工艺,可以提供更高的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


它使用“电气功能自动化”机器人单元,可以完全或部分替换传统线束。它消除了或至少减轻了对手动流程的需求——为电动汽车电池组、信息娱乐系统等添加电导体。


一种新型自动化

配备可互换工具的精密五轴机器人可以在金属、陶瓷或聚合物表面添加 3D 聚合物特征。它可以处理复杂的形状,添加裸线或绝缘线,并连接电连接器以使组件正常工作。机器人还可以布线直径最大为 3 毫米(约为 13 AWG)的导线。这意味着每根导线可以承载超过 20 安培的电流,足以满足低电平信号和功能,包括为继电器或风扇供电。

图 3.导体直径最大可达 3 毫米的裸线或绝缘电线可以自动固定到复杂的 3D 组件上。


将每根电线固定到基板上既快捷、经济又灵活。基板也可以是组件。例如,它可以是电池组,也可以是用于承载接线以连接到组件的部件。它可以是刚性的,也可以是柔性的。由于每根电线都是单独固定的,因此可能不需要绝缘,从而节省成本和重量。由于它的位置牢固,因此也不太容易受到环境和机械损坏。


集成了布线的成品或部件也适合采用机器人进行最终组装。通过将电气导体和部件的集成与车辆最终组装放在一起,可以降低劳动力和供应链风险。


自动化竞赛

在电动汽车制造中,线束生产自动化可以减小子组件及其零部件的尺寸和重量,从而实现在岸制造。它还可以提高车辆的可靠性,降低售后保修和召回成本,并保护汽车制造商投入大量资金打造的品牌价值。


本文描述的五轴机器人单元预计将在未来 12 到 18 个月内集成到电动汽车生产线中。我们想知道谁将占据领先地位?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汽车研究院auto